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一、学院历史

1998年,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1994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1994年)、矿物加工工程教研室(1979年)和普通物理教研室(1974年)部分教师组建成立材料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和“材料学”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现有专任教师102名,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93人。专任教师中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1人,中国膜行业教育名师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4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2人,湖北省有关人才计划创新人才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6人,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特岗 14湖北省“有关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 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 负责人 1人。

科研人员分别具有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化学、凝聚态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材料成型与加工、矿物加工等不同专业背景,平均年龄42岁,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三、学科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首批一级特色学科,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一级重点特色学科2018年进入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和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材料科学学科2018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于2024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3

“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设岗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

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05年),其中含材料学(1999年)、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2003年)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

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3年)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

省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

省级工程中心:湖北省光电与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湖北省环境材料与膜技术工程技术中心(2017年)、湖北省校企共建汽车橡胶制品研发中心(2017年)、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中心(2004年)

与其他学院共享: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科平台

四、科研成果

通过队伍凝练,学院已形成包括先进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分离膜材料与应用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材料和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服务,在碳化硅陶瓷膜材料、金刚石膜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等离子体技术等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五年来,学院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7项,其它省部级纵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2000余万元。

学院科研成果丰富,年来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4项,90余项获得转化应用。发表以PNAS为代表的SCI/EI收录论文700多篇,其中SCI二区及以上论文428篇。

以徐慢教授为负责人的碳化硅陶瓷膜科研团队科研成果成功实行产业化,建成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创业团队曾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此外学院还与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点石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校地合作上迈出一大步,扩展了学校的外部资源,有利于学院科研成果的孵化。

五、人才培养

学院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0余人拥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

近年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面向产出的OBE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创新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材料化学(辅修英语)班;工程化人才培养——材料物理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材料化学“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及新材料设计智能成型、半导体芯片制造、新能源与光电材料3D打印材料等专业方向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近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100项,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学院本科生考研升学率稳定在45%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