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elementname

香港理工大学于涵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

【 发布日期:2025-03-20 | 点击:


(通讯员:李慧,高建宏 318上午,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香港理工大学于涵教授来我院访问交流,并在材料学院A314做了题为“高效稳定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聚合物受体材料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主任高建宏主持,光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及相关方向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于涵教授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出发,详细介绍了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并围绕高效稳定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介绍了他在高性能聚合物受体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发展了多种高性能聚合物受体的设计策略,包括端基氟化、乙烯基桥连﹣构象锁定、核﹣核偶联和三元互补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增强活性层的吸收和形貌性质,从而实现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同步提升。通过精确控制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他们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精准调控,例如半透明光伏和室内光伏器件等。

于教授的报告引起了现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就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和应用与于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报告结束后于教授参观了学院实验室,并与相关教师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专家简介:

于涵教授,2025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PI。201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随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于2021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创新科技基金博士后资助项目,2021-202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2024-2025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科研助理教授。于涵教授主要从事用于有机/钛矿光伏器件中关键有机材料的设计开发,用于高效率、高稳定性、同时易于大规模加工的柔性太阳能电池器件应用,着眼于探索新型光伏材料中的构效关系,在基于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数次创造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纪录,发表SCI学术论文7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Advanced Materials》、《Environment Energy &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的35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4200次,h﹣因子:3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目前主持香港科研资助局面上项目一项,担任国产旗舰期刊担任国产旗舰期刊《SCIENCE CHINA Materials》青年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