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彭祥 李非非)近日,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李非非博士指导本专业本科生对近20年来卡宾聚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不仅涵盖了卡宾聚合的高效引发体系、可控/“活性”卡宾聚合、超高分子量/高度立构规整性卡宾聚合物的制备以及C1/C2共聚研究,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卡宾聚合机理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Carbene polymerization from the catalyzed decomposition of diazo compounds: Mechanism and modern development”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影响因子为24.83,中科院一区TOP)上。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第一单位,李非非博士为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2020/2021级本科生胡兴怡和李梆参与了此项工作。
高密度官能团化聚烯烃是一类极具价值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但采用传统的烯烃聚合(C2聚合)却难以获得。随着石油资源日益匮乏,开发基于重氮化合物裂解发生卡宾聚合获得高密度官能团化聚烯烃材料是一条独特的生物质基C1聚合途径,具有重要的能源经济效益。在前期研究中,李非非博士首次报道了卡宾自由基聚合机理,不同于传统的卡宾配位插入聚合机理,这不仅加深了学术界对于卡宾聚合行为的认识,同时,卡宾自由基新物种的发现对于高效调控卡宾聚合、获得定制化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日益增长,研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LIBs)/钠离子电池(SIBs)的需求更加迫切。李非非博士将上述独特的聚合物材料合成方法应用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聚合物材料设计与化学预锂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弥补LIBs/SIBs初始容量损失,提高电池的初始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为发展和应用新一代高性能二次电池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S Energy Letters》(影响因子为23.99,中科院一区TOP)、《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影响因子为20.83,中科院一区TOP)、《Small methods》(影响因子为15.36,中科院一区TOP)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响因子为10.38,中科院一区TOP)上。李非非博士为这一系列论文的第一作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2019/2020/2021级本科生曹杨洋、吴文静、彭欣怡、余小凡等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
据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成立三年以来,已组建8人的青年教师团队,全部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4人次入选湖北省组织部/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课题)、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团队成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l. Sci. Rev.(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J. Mater. Sci. Technol.(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CCS Chem.(中国化学会旗舰新刊)、Coordin. Chem. Rev.、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S Energy Lett.、ACS Nano、Appl. Catal. B、Nano Energy等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IF >10的30余篇、IF >20的10余篇、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5篇;承担校级教研项目1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2位老师曾获得教学评教全校第一名。
在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科研素质、创新思想、突破精神的新能源材料人才,积极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团队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指导第十六期校长基金项目8项,本科生参与SCI论文发表2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10余项,已培养1名本科生和5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
(审稿 王涛)